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群像化叙事手法的运用
食用菌http://.moguq
《舌尖上的中国》以食物为记录的主角,反映着博大
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展现着古朴的中国人情和风貌,它成为
当下纪录片创作典范的分析范本。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为分析文本,阐释群像化叙事手法的运用规律。
群像化叙事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群像电影”,是指在一部
电影中,每一位演出的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表现突
出,在复杂多样的故事线索下,充分给予每一位演员相应的戏
份,最终由这些各具特色的表演者共同组成一个多线式、全景
式的风情画。纪录片的叙事并不同电影需要有特色的演员进行
表演,纪录片的记录都必须是客观真实的,但这并不妨碍导演
在某一个大的主体下通过记录多个角色来共同完成纪录片的叙
述。对于要表达一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的饮食文化的纪录片来
说,是很难用某一个具体的代表人物展开叙事的,在《舌尖上
的中国》在每一集的叙事中,在一个总括性的主体下都会有多
个故事、多个任务共同来表达和完成这一主题。
一、“人物与故事”展现群像化叙事
《舌尖上的中国》让几千年历史的美食文化不再沉闷的躲
在历史背后,而是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饱满的情节、丰富的
情感展现在每一位观众面前,让观众遨游于历史和时代之间,
去感受民俗的悠久和文化的意义。每一个小故事都立足于真实
性的基础上,明确标注具体的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人物、
时间”,贴近真实,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其能在一集影片中
寻找归属感。
本文选取《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为具体
分析范本,在这一集中,通过展现9个情节饱满而富有特色的
小故事,无论是白马占堆在高达5000米海拔上高空采蜜,还
是台州父亲为给女儿做美食猎捕跳跳鱼,还是归乡华侨宴请四
方回味历久弥新的家乡味道,每一位主人、每一段故事都能让
每一位观众体会到时光流淌的情怀,在“脚步”的总括性主题
下,他们每一个人不同的生活轨迹丰满了整部影片。在这一集
中容纳了“红烧肉”、“蜂蜜鳗鱼”、“潮州春卷”、“蓝天
裤带面”、“清炖跳跳鱼”等16种美食,他们来自不同的区
域、不同的经纬、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但紧凑而有结构
的出现在同一影响当中形成集群效应。在每一集中每一个故事
掌握在8分钟以内,根据情节不同设置的时间比重不同,横跨
的地域广,人物之间没有联系,连接的是不变的美食和亲切自
然的解说。人物与故事的结合,恰到自然的升华到了主题:从
个体生命的迁徙,从烹饪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动的流转,
人和事物的聪聪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二、群像化叙事离不开解说词的承接
每一个群像的自然呈现都离不开画面的过渡与解说词的承
接,只有通过解说词来给横跨中国大江南比,包罗各地美食的
画面打上时间和地理的印记,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小场景画面转
换给观众带来的不适应感,解说词作为叙事内容的一部分,能
把观众的思维活动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让整部纪录片内涵得
到升华,外延得到扩大。
《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集的开头和结尾会直接以解说词的
形式引出主题和总结主题,让观众在清晰的目标中观赏影片,
开头和结尾也是群像化叙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能在分散的
故事中把握主线,是整个片子的脊柱,从“脚步”的开头与结
尾的解说词来看,仅仅抓住了“启程跋涉”、“食材的传
播”、“运动的流转”的核心,从每个故事的过渡解说词中,
也能清晰地认识到群像之间的叙事风格的紧密联系,使故事不
再突兀展开,而是有层次的有结构的在解说词的引导下层层铺
开。
要实现群像化叙事除了技术层面“解说词+画面”的运用
外,如果从受众的心理分析,那么它能成功一定离不开受众的
观影心理,在《舌尖上的中国》中表现为观众强烈的民族民俗
文化感与民以食为天的历史感。
这部片子是把我们所有的日常生活仪式化,观众发现我们
平时的生活原来如此庄严,因此在拍摄中,将镜头对准普通劳
动者,把他们放在一个与摄制组、与观众平等的位置上,给予
多镜头、多角度的拍摄、编制,给予劳动过程仪式感,比如―
酿蜂蜜、点豆花、擀面、做挂面、捶年糕的场景,这就使得观
众在看电视时,能够感受镜头后面事物采掘者、加工者、制作
者的尊严,分享喜悦,实现彼此认同。
这正是工业化的中国现在追求的返璞归真的价值隐喻,这
种对于“现代文明的反抗”,让现代文明裹挟中我们再次看到
食物被送上餐桌前原本的样子,和食物采收者辛劳的样子,与
当今“返璞归真”的生活趣向俺相吻合,所以留住了挑剔的城
市观众的目光,能更好的融入每一个故事中,最终将群像化叙
事手法表现得更加精美,易于接受。过去中国的纪录片多少带
入了宣传的意味,而《舌尖上的中国》的画面、解说、音乐、
效果,都能看出专业性的价值隐喻,表达着中国劳动者最普通
的愿望,没有宣传的宏大叙事,却让美食成为表现中国文化的
良好通道。
食用菌http://.mog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