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个外卖,拿到家一看,姓名、电话、住址,都明晃晃地打印在那外卖单上呢。“隐私都没了,别人一看就知道这家住的是谁,平时都是叫的几人份。”外卖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却也真真实实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今后,被诟病的买家信息“裸奔”现象将在饿了么外卖平台中成为历史。
5月23日,饿了么宣布:最快从六月起,将对每一笔订单的买家姓名、手机号等信息都作自动屏蔽处理,用户无需再手动勾选“匿名购买”。
和打车软件的“虚拟呼叫”一样,骑手和商家都将只能通过虚拟电话号码和APP内置聊天工具联系用户,订单完成后,虚拟号码和聊天页面永久失效,骑手和商家端保存的用户地址信息也将被隐藏。
据悉,该产品上线后,预计每天有近2000万用户的隐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彻底杜绝恶意来电骚扰和信息泄露等风险。
其实,2016年饿了么就上线了“匿名购买”功能,数据显示,自上线以来,该服务已累计保护超过1亿次外卖交易的信息安全。
“在保护用户信息安全上,我们绝不会考虑成本。”饿了么信息安全中心负责人说,“但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核心是产品技术,此前使用虚拟电话号码时,由于全行业的技术限制,会出现一定频次的电话无法接通的问题,饿了么一直在努力改进产品技术,目前这一难题已经得到解决。”
除了信息屏蔽外,饿了么也在2018年初加强了对骑手的风险把控。比如蜂鸟配送App已加入人脸识别功能,在每天打开App开始接单前,骑手都需要刷一次脸,只有系统判定其脸部特征跟提交审核的身份证头像一致才可接单。
据了解,目前,饿了么的外卖平台及物流系统均通过了公安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评估认证(三级),达到信息安全防护的最高标准。2018年1月,饿了么更获得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7001)证书,成为国内首家通过该项信息安全认证的外卖企业。
去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施行,信息安全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用户把个人信息交给平台,本身就是对平台最大的信任,保护好每一位用户的信息安全,是遵守法律,也是对这种珍贵信任的最大回报。”饿了么信息安全中心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