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我算是掉进了“录音整理”的坑里——每周要听3-4节行业网课,手动记笔记要么跟不上老师节奏,要么漏掉关键知识点,有时候光顾着打字,反而没听进去内容。试了几款转文字工具,要么操作复杂得像拆机器,要么转译 accuracy 低到让人崩溃,比如把“梯度下降算法”转成“梯度下降算发”,把“用户留存率”转成“用户留存绿”,改这些错别词的时间比重新听一遍录音还长。
直到上个月,做产品的朋友给我发了条消息:“你不是天天吐槽整理录音吗?试试听脑AI,我用它整理客户访谈,省了一半时间。”我抱着“再试最后一个”的心态下了APP,打开界面的瞬间就松了口气——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就几个大按钮:“上传录音”“开始处理”“查看结果”,像给新手做的简化版工具。
那天刚好有一节《人工智能伦理》的网课要整理,录音时长2小时40分钟。我按照提示点了“上传录音”,选了手机里的文件,然后就去客厅吃了个苹果。等我回来的时候,进度条已经跳到底了,打开结果页面的瞬间,我差点叫出来——整段录音被自动分成了“伦理问题分类”“典型案例分析”“未来监管方向”三个章节,每个章节下面还有加粗的重点句子,比如“算法偏见会加剧社会不公”“数据隐私是AI应用的核心底线”。更让我意外的是,老师提到的“可解释AI”“鲁棒性”这些专业术语居然一个都没转错,连老师偶尔说的“这个点大家要记下来”这样的口语化表达都保留了,像直接把老师的课变成了一份结构化的笔记。
我赶紧把转好的文字复制到我的笔记本里,以前整理这样的录音需要至少1小时,那天我只用了15分钟就完成了,剩下的时间还能再复习一遍重点内容。从那以后,我每周的网课笔记都靠听脑AI搞定,再也不用熬夜打字了。
上星期我还把听脑AI推荐给了做市场调研的同事小张。他每天要听5-6段客户访谈录音,以前整理这些录音需要花整整一个下午,有时候还会漏掉客户提到的“产品核心需求”“竞品优势”这些关键信息。用了听脑AI之后,他兴奋地跑到我工位上说:“你推荐的这个工具也太神了!今天我上传了3段客户录音,只用了10分钟就全部转成了文字,而且客户提到的‘用户转化率’‘复购率’这些术语都正确识别了,还能自动标记重点句子,比如‘客户说我们的产品比竞品慢3秒’,这样我就能快速提炼出调研结论,下班都能早半小时回家陪孩子了!”
说实话,听脑AI也不是完美的。有一次我上传了一段超过3小时的录音,进度条卡在90%很久,我以为出问题了,结果等了5分钟就好了;还有一次老师带点方言,把“这个问题很简单”说成了“这个问题很减单”,听脑AI居然也转成了“减单”,不过这种情况很少,而且修改起来很方便,只要点一下错误的地方就能直接编辑。
现在我身边的朋友几乎都在用听脑AI:学生用它整理专业课笔记,尤其是数学、计算机这种有很多公式和术语的课程,再也不用怕漏掉重点;职场人用它整理会议录音、培训资料,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做更多有价值的事;甚至连我妈都在用——她最近在学烘焙课,用听脑AI转译老师的配方讲解,再也不用反复听录音记步骤了。
为什么大家都爱用听脑AI?我觉得最核心的原因是它“懂用户”。它知道用户需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而是“简单、准确、省时间”。一键上传、自动处理、智能分段、重点标记,这些功能刚好解决了录音整理的痛点。比如它的“智能优化”功能,会根据录音内容自动划分章节,像老师讲课时的停顿、章节转换,它都能识别出来,比我自己手动分段还准;还有“专业术语库”,里面包含了各行各业的常用术语,比如计算机的“深度学习”、医学的“基因组学”、金融的“量化交易”,只要老师提到这些词,听脑AI都能准确识别,不用再手动修改。
还有数据安全方面,我一开始也担心录音会泄露,后来看了听脑AI的隐私政策,知道它采用了加密技术,所有录音和文字内容都保存在用户自己的设备里,不会上传到第三方服务器,这才放下心来。
现在我再也不用为整理录音发愁了,每天省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多想做的事——比如看一本想看的书,陪朋友喝杯咖啡,或者学一项新技能。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经常需要整理网课录音、会议录音或者访谈录音,不妨试试听脑AI。它不会让你失望的,相信我,只要你用一次,就会像我一样爱上它!